鸭寮街

甘肃多地引进龙头企业建设农田水利设施

   ,高原是黄土高原的地貌,地势陡峭,顶部平坦。千百年来,“高原”和“旱灾”一直没有区别。

111.jpg

 
  目前,甘肃多地正在抗旱。截至今年6月中旬,甘肃省降水量比上年同期减少22.5%,为近10年同期最低。然而,在李家园,纵横交错的滴灌带将水和肥料一起输送到绿色作物上。曾经贫瘠的黄土地,现在铺上了一层“绿丝毯”。
 
  李家园位于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河南镇。61岁的张士库大半辈子都住在这里。见旱高原不怕旱,披上“绿丝毯”,脸上满是“沟壑”的笑意。
 
  “过去旱地是‘鸡肋’,现在守着旱地也能赚钱。”张士库说。
222.jpg
 
  过去,在干旱高原上的日子,不过是受苦受难。高原旱灾,切断了农业的命脉——水,使村民遭受“十年九旱”。
 
  田里的收成勉强满足温饱的需要。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,年轻人只能外出打工。然而,村里的老人和孩子们无法照顾这么多的土地,很多土地都被遗弃了。张士库一家也不例外。30多亩承包地中,有24亩已经荒废。
 
  耕地是农民的根本,是粮食安全的红线。2020年,为从根本上解决弃地问题,会宁县开展了俗称“旱变水”、“小变大”的高标准农田建设。
 
  近年来,引黄、洮河引水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,将甘肃各地水源引向干旱高原。废弃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,不仅引水入山,还使滴灌技术得以应用。
 
  甘肃多地引进龙头企业建设农田水利设施,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,在引水入山的基础上,通过水肥一体化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,把旱地变成灌溉地。同时,全县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将耕地变成了块状。于是,小田变成了大田,废弃的田地变成了高标准的农田。
 
  滨江镇计划建设7万亩高标准农田3.,其中7000亩为过去废弃地。滨江镇党委书记王卓做了几个计算:一是荒地“变”为高标准农田后,亩产增加了。2021年,当地玉米平均亩产由800斤提高到2000斤左右;二是农民收入增加除了土地流转成本,农民还可以在家门口打工,增加收入。仅李家园村的高标准农田就吸引了周边600多人到园区工作;三是全镇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。
333.jpg
 
  让农民更开心的是,与其他地方相比,通过采用节水灌溉技术,每亩高标准农田最多可节水500多立方米,不仅实现了开源,而且省钱。
 
  张石库是村里第一个签订土地出让协议的人。转让承包地30亩。今年,除了6000元的土地出让收入外,他和妻子在外打工两个月,收入超过10000元。
 
  甘肃中部,十年九旱,许多干旱的高原正在变成肥沃的田野。
 
  赵全武是定西市安定区沃土农户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。2021年,他从安定区陆家沟镇太村流转土地,建设了1040亩水基马铃薯水肥一体化示范区。在过去,这些山已经被遗弃了很长时间。现在,在这片海拔1850米的高标准梯田里,马铃薯每天所需的水肥都通过滴灌带以最佳比例输送。
 
  他说,示范区利用水肥一体化等技术,实现了节地10%、节肥30%、节水40%、节工50%以上。
 
  陆家沟镇党委副书记马锡文表示,这种引水入山的旱作高效节水工程,实现了荒地整治,提高了耕地质量,减少化肥用量,提高效率,也促进了水资源的集约利用。这是干旱高原抗旱保粮的基础来源。
展开全部内容

郑重声明: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文仅为农村致富内容更加丰富,非鸭寮街观点。如信息标记有误,欢迎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合作。

相关农村致富推荐

塬,黄土高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