鸭寮街

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

充分尊重民族习俗、结合地域特色,让村民自行开展各种节庆、民俗文化传习等活动,丰富文化生活……据媒体报道,在“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”项目建设中,云南大理的茅草坪村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生动样本。


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

在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中,文化振兴既是任务,也是保障。进入新时代,“乡土文化热”升温、民俗活动兴起、传统村落备受青睐等,彰显了乡村文化生活健康、多元的发展态势。但是,文化设施不足、农民参与不够、文化形态不多、文化育人效果不佳等问题,凸显文化建设在农村建设中的短板。那么,如何有力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,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、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呢?

首先,明晰责任担当,从战略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。用幸福指数考量“文化民生”、让文化惠民为幸福加码,是政之所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撑作用,从经费上保障农村文化工作阵地硬起来、特色亮起来、人气旺起来、机制活起来、宣传响起来。

在一些干部的观念中,文化建设只是“务虚”,是乡村振兴的“软指标”。消除这种思维,需要领导干部有担当、真作为,对文化建设“知行合一”,更需要通过静态考核与动态评价的结合,形成对乡村干部文化建设成效的考评体系,引导领导干部像重视做强经济硬实力那样重视做强乡村文化软实力。

其次,增强创新意识,加强乡村文化硬件、软件建设。通过建设新平台、采用新技术、开拓新渠道,挖掘地域文化资源,丰富文化生态。

在硬件建设上,一方面要秉承“记得住乡愁”,比如建设农村文化广场,梳理、传承农村非遗项目,保存或恢复承载乡野文化的建筑和物件;另一方面,要充分利用互联网、大数据等技术,建设电子阅览室、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。在软件建设方面,有效整合城市和乡村文化资源,实现“城市反哺农村”是当务之急。在甘肃,陇原“红色文艺轻骑兵”文化惠民演出让城市的优质文化资源走进乡村,活跃了乡村群众文化活动。这样的举措,具有很强的示范性,有利于带动乡村文化活起来,逐渐使其自身产生造血功能。

再次,立足全员参与,夯实专兼结合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。乡村文化振兴,要发挥党委、政府的主导作用,要引导社会团体积极参与,更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。在培养乡村文化人才方面,依托乡镇文化站、文化礼堂等载体,实现专兼结合是好选择。一方面,确保专人专职,避免出现文化干部身兼多职的现象,做好对专职文化干部的培训,提高其综合业务素质。另一方面,多途径培养兼职文化人才,充分激发他们参与本村本乡文化建设的积极性,可集中精力做好以下工作:组建农村文艺队,培养农民文化骨干、民间艺人、乡土艺术家,让农民自办文化;扶持文化能人,提供必要的创作和活动经费,支持他们创作文艺作品、开展文化活动;建立文化人才资源信息库,针对各自特点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培训。

最后,促进文化致富,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、现代化农业观光等文化产业。深入挖掘山水生态、农耕文化、农事体验、特色种植、古村古镇等的旅游价值,突出“土气、老气、生气、朝气”,开展“一乡一品”“一村一品”的乡村品牌文化建设。

“十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。”因文化传承、地理位置、资源禀赋的不同,一省、一市乃至一镇、一村的乡村文化各具特色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,需要因地制宜、精准施策。只有这样,才能做到“送”文化又“种”文化,造就乡村文化自信,以助推乡村振兴。作者:何军民(甘肃行政学院副教授、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)


展开全部内容

郑重声明: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文仅为生活热点内容更加丰富,非鸭寮街观点。如信息标记有误,欢迎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合作。

相关生活热点推荐

因地制宜,精准,振兴,乡村,推动